北护城河沿线。张卓君 摄
记者 张孔生
“扬州是个好地方,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是国家重要历史文化名城。”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扬州视察,为扬州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一年多来,扬州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到实处,以项目实施为抓手,推动古城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复兴,坚持守正创新、延续城市文脉、丰富文化供给,让历史文化名城展现新魅力。
今年,是扬州荣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40周年,全市正立足“古运河原点城市”定位,制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工作方案,积极打造北护城河文旅集聚区,加快小秦淮河、湾子街、南河下等重点片区整治更新,复建文汇阁,启动埂子街、杨总门等历史地段更新利用和原三和四美地块建设,形成整体保护、有机更新、活化利用、优化功能的古城保护新格局。
古城保护的“新战场”
在扬州老城区,古运河自北向南穿城而过,有两条河流与其交汇,一条是东西向的北护城河,一条是南北向的小秦淮河。近年来,这两条河流沿线实施了一系列古城保护工程,而北护城河如今已成为古城保护的“新战场”。
加快推进北护城河文旅集聚区建设,是深入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落实“让古运河重生”要求的具体实践。
今年4月18日,作为北护城河文旅集聚区的“西桥头堡”和首发项目,改造一新的“红园·仙次元”与市民和游客正式见面。这是一座承载扬州风土人情的开放式园林街区,用光影演绎扬州的风雅繁盛及市井烟火,打造文化生活沉浸式场景体验。
同一天,北护城河沿线的天宁寺修缮工程正式开工,项目设计师和施工人员全部进场,标志着北护城河文旅集聚区建设中的“双宁”运河世界遗产园项目正式启动。
此外,在友好会馆广场东南侧,文汇阁复建工程已拉开序幕。重建的文汇阁定位为含藏书、展陈、典籍研究、文化交流、城市书房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和扬州文化新高地。不远处的冶春园也在重新打造,将建成连接“两古一湖”、毗邻市中心最具代表性的扬州早茶、淮扬菜和扬州民俗文化品鉴的首选之地。
“除了一批古城保护工程,还将对北护城河进行清淤、驳岸修复和雨污管网、排污口改造,同步推进景观及亮化工程。”市住建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
一批项目的实施,正有力有序推进古城保护和有机更新,让千年古城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让扬州古城在全国更有分量
“行走在扬州古城,不仅能看到古色古香的街巷,更能看到生活在其中的老百姓的幸福笑脸。这样的古城充满生机和活力,让人印象深刻。”5月27日,近3个月以来的首个跨省旅行团来到扬州,77名来自山东泰安、济南的游客游览了瘦西湖、个园、东关街等地,深度感受扬州古城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扬州每年都会实施一批古城保护工程。从文物古迹修缮到沿街建筑综合整治,从背街小巷整修到清水活水工程,从历史街区提升到文化遗产传承,从人居环境改善到“八老改造”……东关街、南河下、仁丰里、皮市街,一个个古城保护的成功案例,让扬州古城成为各地游客向往的地方。
“我们先后对东关历史文化街区实施了一期、二期保护工程,修缮各类建筑近17万平方米;在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投资近3000万元整治建筑立面、改造雨污管网,建成邻里公园、城市书房等公共服务设施;在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引入文化创意产业39处,打造‘新形态、新业态、新生活’。”市住建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近5年投资1.33亿元,对文昌阁、四望亭等41处、1.21万平方米的各级文保及6处历史建筑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利用修缮后的汪氏盐商住宅、阮元家庙等,建成各类文博馆147座。“让文物古迹青春再现,让扬州古城在全国更有分量。”
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扬州正以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示范城市为目标,构建“全时域、全地域、全要素”的名城保护和更新体系,把古城保护得好上加好、越来越好。
Copyright © 2020-2022 上海鸿仕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沪ICP备17014271号
提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最终指导方案;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本站所有文章和图片来自互联网,如有异议,请与本站联系并删除。